【长篇纪实文学】赤岸 | 抗战伟人传 HTML5-MP3 赤岸 6.5 精兵简政 势在必行

视频卡顿?无法播放?切换线路或者刷新试试~

HTML5-MP3

  • 赤岸 00.0 片花
  • 赤岸 00.1 序
  • 赤岸 00.2 引言
  • 赤岸 00.3 序章(狼烟)
  • 赤岸 1.1 到129师当政委
  • 赤岸 1.2 两条“蜀龙”闹太行
  • 赤岸 1.3 太行山上当“大王”
  • 赤岸 1.4 真假阎锡山
  • 赤岸 1.5 抗日浪潮响云霄
  • 赤岸 1.6 小城的统治者
  • 赤岸 1.7 129师工作团进涉县
  • 赤岸 1.8 鬼子来了
  • 赤岸 1.9 寂寞的大山有了红色的响声
  • 赤岸 1.10 邓小平的第一道指令
  • 赤岸 1.11 山雀满天飞
  • 赤岸 2.0 石山与石人
  • 赤岸 2.1 神头岭上的枪声
  • 赤岸 2.2 响堂铺伏击战
  • 赤岸 2.3 撤出县衙 相忍为国
  • 赤岸 2.4 用集镇码起来的“大山”
  • 赤岸 2.5 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
  • 赤岸 2.6 卡尔逊眼中的邓小平
  • 赤岸 2.7 冀南行政主任公署
  • 赤岸 2.8 摩擦的种子发芽了
  • 赤岸 2.9 三晋大地上的变化
  • 赤岸 3.1 鹿钟麟的一肚子苦水
  • 赤岸 3.2 冀南争锋 八面震惊
  • 赤岸 3.3 香城固战役打响了
  • 赤岸 3.4 抗日县长跳进了黄土坑
  • 赤岸 3.5 身心俱疲的鹿钟麟
  • 赤岸 3.6 皮定钧冒雨奇袭
  • 赤岸 3.7 两个属龙的人结婚了
  • 赤岸 3.8 八路军导演了一出好戏
  • 赤岸 3.9 十二月事变
  • 赤岸 3.10 石友三的坟地
  • 赤岸 3.11 惟一的一次做媒
  • 赤岸 3.12 晋冀鲁豫边区初见雏形(上)
  • 赤岸 3.12 晋冀鲁豫边区初见雏形(下)
  • 赤岸 4.0 炼石
  • 赤岸 4.1 不再寂寞的赤岸村
  • 赤岸 4.2 队伍大了 人心稳了
  • 赤岸 4.3 正在酝酿的一个大计划
  • 赤岸 4.4 百团大战终于冲顶
  • 赤岸 4.5 一场罕见的恶仗
  • 赤岸 4.6 乡村的热情高涨起来了
  • 赤岸 4.7 大山属于八路军了
  • 赤岸 4.8 冀钞诞生了
  • 赤岸 4.9 乡间工匠悄悄向产业工人蜕变
  • 赤岸 4.10 被分到战地医院当护士的张玉琴
  • 赤岸 4.11 民兵把村里搞得热火朝天
  • 赤岸 4.12 修个小型发电站
  • 赤岸 4.13 一场规模盛大的体育运动会
  • 赤岸 5.0 红五月
  • 赤岸 5.1 日军包围了小村
  • 赤岸 5.2 左权战死沙场
  • 赤岸 5.3 日军穷追不舍 师部深夜转移
  • 赤岸 5.4 口干舌燥只能饮尿
  • 赤岸 5.5 80袋钞票全托给一个妇人
  • 赤岸 5.6 五月大“扫荡”
  • 赤岸 5.7 背锅挑碗进行空室清野
  • 赤岸 5.8 清理首恶分子
  • 赤岸 5.9 青塔村第一次选村长
  • 赤岸 5.10 日军的战俘
  • 赤岸 5.11 美军飞行员记挂的小山村
  • 赤岸 5.12 师长过生日
  • 赤岸 6.1 太行山正在变成孤岛
  • 赤岸 6.2 蝗灾浩劫
  • 赤岸 6.3 漫山遍野采野菜的人
  • 赤岸 6.4 一两米能救一个人
  • 赤岸 6.5 精兵简政 势在必行
  • 赤岸 6.6 太行山上的争议
  • 赤岸 6.7 把河水引上太行山
  • 赤岸 6.8 纺花织布的男人
  • 赤岸 6.9 刘保全的父亲
  • 赤岸 6.10 民事委员睡灶台
  • 赤岸 6.11 太行山上的经济改革
  • 赤岸 6.12 隐约听到冀南大地胜利的脚步
  • 赤岸 7.1 最高兴时需冷静
  • 赤岸 7.2 阎锡山匆忙打响了第一枪
  • 赤岸 7.3 一次空前绝后的冒险飞行
  • 赤岸 7.4 战云密布 电报频传
  • 赤岸 7.5 背后插刀子 后患无穷
  • 赤岸 7.6 烧红的铁不能用手抓
  • 赤岸 7.7 四只爪子伸过来
  • 赤岸 7.8 两军大战 一触即发
  • 赤岸 7.9 三十万法币
  • 赤岸 7.10 地上捡起来的血馒头
  • 赤岸 7.11 一着棋活 满盘主动
  • 赤岸 7.12 一二九师的将军们回来了(完)
  • 剧情简介

    【内容简介】1940年冬天,邓小平和刘伯承率领129师司令部,悄悄进驻太行山深处的一个小山村——赤岸村。五年后,以这个村子为中心的晋冀鲁豫边区已是人口2500多万、总面积达12万平方公里的抗日根据地;以小村为司令部的129师,已经发展成为拥有30万人,所向披靡、无坚不摧的钢铁队伍了。这个小村里,埋藏着太多的故事、太多的秘密……这里,是战胜侵略和奴役的赤色彼岸;这里,成为邓小平伟大人生的第一块丰收的试验田。订阅本专辑,我们一起走近硝烟弥漫的年代,领略伟人叱咤风云的英姿。【作者简介】李春雷,国家一级作家,曾任邯郸晚报社文体部负责人,邯郸日报社总编室主任,《邯郸文学》杂志社社长、邯郸市文联副主席、邯郸学院历史系书记,现任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、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。主要作品:散文集《那一年,我十八岁》,长篇报告文学《钢铁是这样炼成的》、《宝山》、《摇着轮椅上北大》等21部;中短篇报告文学《木棉花开》、《夜宿棚花村》、《朋友》等200余篇 。李亮是“生在旧社会,长在新中国”的老知识分子,在校期间创作发表处女作小说《林儿和羊》,并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。从事山乡教育16年,以山乡风物和儿童文学创作见长。新世纪之初,参与由李春雷执笔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《赤岸》。【主播简介】北海听云,全职主播,普通话一级乙等。从事过教师、地产、双创平台运营、创新创业教育等领域的工作。

    评论

    评论加载中...